数字隐私公司Incogni针对美中平台收集欧洲用户敏感数据的行为展开研究。尽管存在所谓的数字保护法规,这些应用仍能轻易规避。
区块链技术或可解决这些问题,但互联网巨头们正朝相反方向推进。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斗争。
欧洲的数字隐私侵犯现状
自诞生之初,加密社区就对数字隐私保持着强烈关注。毕竟比特币的初衷就是建立无需信任、匿名且去中心化的体系。
但2025年的互联网与2009年已截然不同。少数平台掌控着大部分流量,它们都在疯狂收集数据:
尽管欧洲拥有领先的个人数据保护法,Incogni研究人员揭露了外国开发应用处理欧洲公民数据的危险操作。"外国实体开发的应用能轻易游走灰色地带,使欧盟和英国公民的个人数据向第三方门户大开。"Incogni负责人Darius Belejevas向BeInCrypto透露。
Incogni最新研究显示,基于美国和中国的头部平台存在系统性数字隐私侵犯行为。美国政府频繁监控本国社交媒体应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也采用类似手段。
该研究聚焦欧洲地区,其关于应用数据收集的结论令人震惊。尽管欧洲大陆表面实行严格的数字隐私法,这些外国平台仍掌控着海量数据。
不难想象其他地区的状况可能更加严峻。
区块链能破局吗?
那么区块链技术如何保障数字隐私?自主主权身份(SSI)、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和代币化数据市场等Web3应用构建了新范式——用户通过密码学证明掌控并选择性披露信息,从根本上杜绝批量采集和跨境泄漏。
与中心化应用不同,区块链系统将验证过程保持在本地且透明。通过回归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本质,英国、欧盟乃至任何国家的公民都可能捍卫数字隐私。
但这种理想情景恐怕难以实现。网络安全专家已发现加密诈骗的增长趋势:若无人重视,警告有何意义?
这些平台不可能放任大量用户挑战其数据收集模式。隐私捍卫者或许需要构建平行生态。
基于区块链的平台真能替代通讯、娱乐、社交媒体吗?这些替代品需要大规模用户采用——无法联系任何人的通讯应用、没有内容的流媒体平台终将毫无价值。
政府设置的障碍
正如美国近期将经济数据上链的计划所示,有动力的政府完全能将此技术用于开创性场景。
若欧盟政府真正支持此类计划,隐私专家或可迫使平台接受基于区块链的用户匿名技术。
核心问题在于:欧盟政府在乎数字隐私吗?《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暗示他们并不关心,近期事件更佐证了这点。
英国《在线安全法案》(OSA)推行的数字年龄验证机制已引发强烈反对,甚至招致人权批评。
该法案要求网站抛弃所有隐私伪装,在用户访问前强制验证身份。欧盟似乎正在测试类似方案。
简言之,当前互联网的主流风向与数字隐私背道而驰。坚定的开发者可以构建Web3解决方案,但这注定是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即便如此,区块链技术仍是实现隐私梦想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