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手游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厂商将选择投向了这个市场,伴随着行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力愈加激烈,也就导致了市面上的游戏参差不齐:山寨、粗制滥造、消费暗坑,让人防不胜防。借着3·15这个庄严而慎重的日子,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手游中的一些奇葩现象。
换皮?山寨?我们这是微创新
换皮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厂商把一款已运营的老游戏,进行修改后换成新名字当作新游戏来运营。比如原本是讲西游记的游戏,被厂商修改文案和美术,然后套上红楼梦的故事,却不修改原有的程序和动作,又拿出来当新游戏。这种做法是让广大玩家深恶痛绝的,虽然现在很多旧游戏换名当新游戏卖是很普遍的现在,但依旧改变不了游戏的本质,在本身上是不能吸引愈加讲究游戏质量的玩家的。
三款游戏的登录界面
山寨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换皮游戏要强那么一点。当市面上出现一款成功的游戏,伴随而来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山寨产品,这些山寨游戏的存在,极大的伤害了本来已取得成功的游戏,使之寿命大幅度缩减。
由于近些年国内的手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公司进入,都想要分一杯羹。开发原创性的手游所消费的资金和精力太大,并且有很大的风险性,而山寨已成功的手游所需的成本和风险都较低,因此一部分小厂商都选择山寨手游。
(能看出来有何不同吗)
(相似度90%)
前些年,国内热门手游《找X妹》、《疯狂X图》都曾火爆朋友圈,但都涉嫌 抄袭,在业内掀起了一股风暴。《找x妹》和《Pictureka》(猎图任务),不管是美术还是玩法,都基本一样,而《疯狂X图》和《Icomania》在界面设计、游戏玩法、甚至游戏内的卡片90%的相似度。
换皮游戏很让人讨厌,但也已经走到了末路,现在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了《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在去年半年间就清理了上万款换皮、抄袭、僵尸游戏,并且鼓励原创网络游戏,打造精品力作,追求有质量的发展。
创新,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却很难,一个创新型的想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持。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抄袭的借口。一些厂商与其花费精力去投机取巧,做一些让玩家厌恶的换皮游戏,消费自己的信用度,还不如沉下心来,开发做出一款有创意的小成本游戏。
扭蛋?开箱子?我们卖的是稀有道具
抽奖系统差不多和网络游戏历史一样悠久,到了现在,扭蛋、开宝箱、大转盘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抽奖模式都出来了,想要更快的获得高级角色、装备、道具就离不开抽奖,至于能不能获得好东西,就得看你是欧是非了。
前几年颁布《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得以随机抽取等偶然方式,诱导网络游戏用户采取投入法定货币或者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方式获取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让直接开箱子抽奖成为过去式。但在游戏策划者们绞尽脑汁后,想出了卖道具送抽奖机会,比如购买游戏宝石赠送抽奖机会,就这样将卖点进行转移,便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我们只是买游戏中的稀有道具,没有让用户直接抽奖,就这样换一种形式,便能继续获取暴利。
而在不久前又发布了新规定:“随机抽取不得直接投入法定货币或虚拟货币,应公示抽取或合成概率”,以及“企业不得向用户提供虚拟道具兑换法定货币的服务”等。就是说网游中所有涉及抽奖的道具,必须公布其概率,该规定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执行。
游戏BUG的坑该谁背?
大家都知道,不管哪一款游戏,在放出之前都会经过许多次的测试阶段,但不管多周密的测试,在游戏发布/更新后还是会有许多的漏洞或BUG,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很多玩家遇到BUG后会忍不住去尝试,更有甚者会利用BUG来获利,做一些违反游戏规则的事。也就会有玩家利用游戏BUG破坏正常游戏的平衡性,那么这个锅应该谁来背?玩家?OR游戏厂商?
笔者认为责任是两方面的:游戏厂商肯定要对漏洞的存在负一定的责任,应该做好监控,在漏洞发生的第一时间去弥补;而玩家也需要在发现漏洞后尽快向客服提交BUG,协助官方完善游戏,避免让有心玩家有可乘之机,滥用BUG达到获利的目的。
但就现在游戏目前市场来说,游戏发生BUG事件后,更多的是玩家来背锅,厂商做的仅仅是封号,删除非法道具以及补偿。有的厂商甚至在BUG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去补救,而是采取“纵容”的态度,直到事情严重了,才采取对滥用BUG的玩家封号的措施,然后给予受影响的玩家补偿,伤透玩家的心。
其实对于很多玩家来说,要的不是官方的补偿,更多的是想看到官方对BUG及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真心道歉的态度,保护游戏的公平环境以及那些遵规守纪的玩家,对利用BUG影响到其他人的玩家正常游戏的惩罚制度。
当然,小编只是举了几个很明显的例子,还有更多的奇葩现象就不一样说明了,大家也可以在下方的留言中来讨论你被哪个游戏“坑过”。
本期话题:你觉得近期“最坑”的手游是哪个?
【itmo爱萌游戏原创专稿,转载请联系商务:yami@itm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