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打假盛会昨天结束了,然鹅,小编不仅没看到乐天、三星等这些韩国企业出现,反而是大受欢迎的卡乐比燕麦片被爆核污染产品?
Excuse me?确定小编没听错,没看错
而支付宝的人脸识别小编森森觉得扛起了躺枪界的大旗
另一边,号称自己是知识共享平台的互动百科,居然成了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作为互联网广告行业的一枚小编,315的那些“假”,小编今天只想和大家聊聊流量欺诈。
早在2016年第一季度时,Facebook就曾发文称,其DSP平台Atlas半年的流量质量测试结果显示,由机器人模拟和黑IP等手段导致的非人恶意流量高达75%。而关于流量欺诈,小编之前曾在一篇名为《数字广告行业虚假流量,你怎么看?》的文章中提到过(点击前往)。
近日,AdMaster发布的一份《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也揭示了数字广告无效流量的一片乱象。报告主要对机器人无效流量(Non-Human Traffic)、视频类无效流量、智能电视无效流量、广告可见性问题引发的低质量流量等现象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2016年全年无效流量(Invalid Traffic, IVT)占比为30.2%。相比上半年,2016下半年无效流量现象出现小幅度恶化。针对全新爆发的智能电视广告,2016年,智能电视广告通过C2S(Client-to-Server) API方式监测的流量占比为51%,通过S2S(Server-to-Server)API方式监测的流量占比为49%。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尽管距这句话诞生已经过去了20年,但今天的数字广告依然要面对同样的问题。而大规模的广告虚假流量,对广告主而言,可谓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小编认为,在加大广告行业监管力度,巩固技术门槛的前提下,寻找正规可靠的组织机构是关键所在。
举个例子,聚焦程序化广告领域的企业Avazu Holding在应对欺诈上,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它建立在基于规则的模式和机器学习算法上。另外,其内部也有反欺诈小组,专门盯着这个领域。Avazu Holding在应对广告欺诈上,探讨出适合自身的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并建立专门的反欺诈小组就非常值得学习。
对精明的买家而言,他们需要创造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来面对流量欺诈的挑战。广告主既是广告欺诈的受害者,也是“推动者”。因为当广告主过分追求KPI及某些效果指标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忽视广告欺诈的影响。当市场中突然出现明显低于标准价格的广告流量时,很多广告主乐于追求量而不问来源,使得广告欺诈有了发展的土壤;另外是对于广告诈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很多广告主认为即便是刷量,只要带来的转化数据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正常流量在归因分析、渠道选择和战略规划上的指导性作用,错误的选择投放渠道,最终使得广告预算越来越多的浪费在垃圾流量上。